图为大藤峡水利枢纽进行防御洪水调度。安宇摄 范闲在《庆余年》第二季中遭受的待遇,确实让人联想到甄嬛在《甄嬛传》中所经历的屈辱。庆帝当众收回范闲的腰牌,不仅是对他...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多数下行,截止北京时间16:30,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04收益率下行0.9bp报2.26%,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0023收益率下行...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中国资本市场加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海外投资者尤其长线投资资金看好中国中长期发展前景a...
主力持仓方面杠杆炒股的软件,随着指数振幅收窄,各品种主力持仓均呈现回落态势。其中,IF多空主力双双减仓,多头减1758手,空头减2176手,净空持仓较上周五减少...
【666抽轻松拿svj免费送,福利遥遥领先】 主线任务:跟随主线任务走,玩家可以获得最基础的宠物作为奖励。 证券时报e公司讯,藏格矿业(000408)7月26日...
世界古、近代史点睛配资炒股中 一提到世界古代史,我们很快会想到古希腊的民主、人文主义与罗马的法律。因为知识范围不大和知识点的显白,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是较容易掌握的。高考对其考察无非是一道选择题或者主观题中用作对比。因为教学、考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代史”实在是被大大简化了,中世纪更是为人忽略,对象和范围也十分局限,新教材中世界史有了更多变动,是一个更加积极的方向。 高中教材中的世界近代史,自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像是部由大事件组成的资本主义发展简史。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民主政治逐渐在欧洲确立、殖民掠夺与世界市场、工业革命掀起的生产飞跃、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刺激下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实践、争夺霸权的战争……一个个关于起因、内容、影响的结论建立起我们对世界近代史的认识,亦是对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欧洲逐渐建立起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大厦,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 要点点睛 古希腊这部分在教材中比较全面,将自然环境、工商业经济、城邦观念、地区文化、政治改革都做了或多或少的介绍,尽管有所侧重,但希望在古希腊部分可以具备一种“整体感”,获得对于古希腊历史情境的认识,以帮助自己在接触考题上的材料时能够很好地理解与代入。对于罗马的介绍和考察则十分侧重于罗马法,这也是应有之义。但有时候命题人会跳出罗马法的考点,转而引入新材料以引导和促进大家对于罗马的认识和理解。 如2019年全国卷Ⅲ的40题就向我们展示了除课本上的罗马法之外罗马的帝国体制与状况。材料本身也是简要的介绍,实际情况是更有意思的,而这些都不在教材的内容和《试题分析》的考点之中。特意去拓展罗马的知识并没有必要,在认真掌握教材中罗马法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对于罗马情况的简要介绍,考试时认真分析材料、选项即可。 在稳固地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握每个专题中事件的核心特征、理解每个专题中事件的理路,是同样重要的。举个例子,2019年全国卷Ⅲ的35题,考察国有化对于滞胀的影响,用的材料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法国经济与密特朗的国有化政策。与教材的联系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那一个专题,但是材料又略显生疏。如果对于凯恩斯主义、滞胀、国有化、去国有化的关系、原理稍作了解,那么面对此题便是游刃有余。有时候考向并不是纯粹地对应知识点,也在考察你对于事件、知识点集合的认知与理解。 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我们带了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和现代文明。然而,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也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题目。一场疫情的撞击,或许又会给我们对这两个题目带来新的思考。 【例题】(2017全国Ⅰ卷·33)综合表格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D)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 提取信息:提供了两张表格,一个主题是英国国民收入变化,一个是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年份大致相同。国民总收入变化较大,工人实际工资有所变化,幅度不大。 解读信息:此题有助于了解工人阶级的形成和成长,亦是工业革命的一个侧面。国民收入增幅较大,工人实际工资变化不大,说明其他人富了起来,而数量庞大的工人群体没有富起来。D选项较为符合题意。 错项分析:A选项“同步增长”不符,经济发展速度侧面体现在国民收入,然而两表格显示出增长速度明显一快一慢。B选项与表格1无关,且也不符合史实。如技术的改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源。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一般,C项错误。 热点提要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欧洲在走向近代时的产物。民族共同体的认可成为国家的基础,使得国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国王走向了国民。推倒专制国王,建立、巩固和发展民族国家或是完成统一,是民族主义的伟大贡献。后来,民族主义也成为了被侵略、压迫民族团结反抗、追求独立的思想武器。 民族主义也显示出它的负面性。一方面,民族国家发展的正当性引发国家间利益的竞争、争夺,乃至上升为战争,最后升级为世界大战。另一方面,一些被治理的民族或在领土上分属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激发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追求,进而引发地区、国家社会秩序的紧张,最后也可能升级为暴乱、战争。这样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另外,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时代也得以突显,当保守看起来似乎比开放的利益更大,国家往何处走?全球化仍然是主导的潮流,但是也存在着逆全球化的声音。 ü世界近代史相关事件: (1)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大革命开始。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在欧洲大陆上是非常典型的,有绝对君主专制,有路易十四说的“朕即国家”的统治格言,有天主教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革命时期,法国革命遭到了欧洲几乎所有强国的武装干涉。在根深蒂固封建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人民对平等的追求与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法国大革命不同于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形成了特有的暴烈风格。法国大革命一开始就采取了暴力的形式,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作为开端。接着还有一系列群众武装斗争,如1789年10月5日至6日进军凡尔赛,逼迫王室来到巴黎;1791年6月20日国王逃跑,巴黎人民冲进王宫,一部分人喊出了要求共和制的口号;1792年6月20日人民武装示威,反对解除吉伦特派大臣的职务;1792年8 月10日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起义推翻了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吉伦特派的统治;1793年9 月4日至5日武装示威要求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时多数群众不支持罗伯斯比尔,而是支持国民公会逮捕罗伯斯比尔等人的决定;1795年的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1795年7月打击王党反攻的基贝隆半岛战役;1795年10月在巴黎镇压王党的葡月暴动;1799年11月支持雾月政变。 (2)德意志统一: 长期以来德意志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1815年维也纳会议仍然将它划分为35个邦国和4个自由市。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很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境内有一部分邦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起来,尤以普鲁士最为突出。通过王朝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即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1871普法战争,以普奥战争最为重要,打败主要对手奥地利。1871年德皇加冕是其标志。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为1914年到1918年,导火索为萨拉热窝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等国则属于协约国阵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国家利益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狗咬狗”的战争。 一战中许多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客观上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也让人们开始反思科技的作用。一战的残酷和惨烈,也使得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反思。所谓“科学”、“文明”进化到如此程度,最后带来的还是互相之间的争斗与毁灭。 【例题】(2017年全国卷Ⅰ·41)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原因。(17分) 【答案】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反思】 在阅读过李宏图先生的《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一书后,我们发现在本书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气息是很浓厚的,这也使得本书的叙述和结论都工整、鲜明而直接。诚如斯言,法国大革命助推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诞生。考题没有引用该书的是,法国大革命同样有一段“祖国在危急中”的时期,民族主义也在人民保卫法兰西的斗争和奉献中孕育。民族主义的内容具象化为对内的人民主权和对外的民族独立,被命题者通过中外对比的方式呈现。材料所突显的民族独立,既是近代史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民族主义的核心诉求。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思想有差别。一方面,民族主义作为一种近代思想由西方引介入中国的,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国人因为民族危机的刺激而产生民族意识,也在形成民族主义观念。 民族主义也与民族国家建设关系密切。本质上而言,民族国家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其概念的出现相对于之前的“王朝国家”,强调民族共同体和人民的地位与重要性。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则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并推动着对于民族独立的追求。主权的独立性、民族性、人民性都是民族国家的重要特征,当看到“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建设”这样的语句,不妨将其代入思考。 2、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全球化发展到后来,会推倒民族国家界限吗?欧盟就是走这样的道路,由经济的一体化走向政治的一体化。 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愿景里,世界最终可以走向联合,成为一个“世界联邦”。在这样一种构想中,王朝国家被更具现代性的民族国家代替,而民族国家发展的前景是区域性的联邦,正如欧盟的方向,再后来,便是消除国家的界限,逐渐走向世界大同。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确有其美好的吸引力。而现实却是无情而骨感,疫情的流行再一次让人们看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强烈的界限和分别。 本身而言,全球化虽然是股潮流,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却是复杂而难克服的。在全球化深化发展时,出现了“美国优先”、英国脱欧等事件,看起来是逆流而为,也让人对全球化有更多的反思。 ü世界近代史事件: (1)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加强了各个地区、文明的交流。工业革命、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则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全球化在很长时间是一种自发的态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则是这种自发态势的成果。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纽带将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1857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体系不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占领、控制殖民地,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例题】(2020·江苏镇江高三上学期期末·25)(12分)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有所加强。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更好促进全球化发展,引起广泛关注。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二:实际上,反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2000年9月下旬,捷克首都布拉格,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分子跟踪而来。示威者认为IMF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因为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而且反全球化者认为地球环境将因全球化而不堪重负,地球环境将因全球化而受到最后的致命一击。 材料三:反移民浪潮也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移民从发展中国家前往发达国家。非法移民会抢走工作,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逆全球化浪潮的根源是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下降,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受益较大。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主要表现在英国“脱欧”、美国政府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材料四:对所有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而有之。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得益于开放的经济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演讲所提到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逆全球化”趋势至少让人们对今天的制度和政策进行反省,去努力解决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探索新的、更好的发展模式。 ——2017年4月《光明日报》理性看待和正确应对“逆全球化”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5世纪到19世纪以欧洲为主导的推动全球化的主要事件。(3分) (2)全球化曾经被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是潘多拉的盒子。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关系谈谈你的看法。(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答案】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3分) (2)论点:逆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理性看待逆全球化,有利于推动全球化。(2分) 论证:逆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加剧环境污染;利益下降和非法移民问题也导致发达国家对全球化不满。(3分) 理性看待逆全球化,有利于推动全球化:首先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如中国加入WTO(其他各国史实也可);其次要正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反省调整,趋利避害,探索更好的发展模式。(4分) 【反思】本题选取了非全国卷的江苏省模拟题,题型类似于全国卷中的solo题,仅作参考,不是很具备全国卷题型训练价值。不过该题对于逆全球化的关注和材料的选取十分适合我们的关注点。材料选取了马恩经典原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移民浪潮的问题以组织问题。移民浪潮也是全球化影响下的一个结果,联系近年的难民移民潮和多元欧洲的出现,全球化正在缓慢而又显著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大盘缩量反弹,沪指在年线附近获得支撑。从走势上看,目前市场算是企稳了吗,后市是否还有确认下方支撑的可能性?边风炜、徐可、刁玉湘认为指数的强支撑位置在何处?近期大小盘股走势极致分化,手中持有微盘股的投资者应该怎么办?看看嘉宾们如何支招。 3、脱贫攻坚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和持续蔓延使得我们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2020年是走向全面小康的一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验收之年。即使有疫情,即使经济遭受了很大的影响,扶贫工作也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用某种政治术语来讲,全面小康和全民脱贫是执政党的承诺。 【例题】(2020·吉林长春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但直到19世纪,英国贫困问题持续恶化。政府虽然坚持自由主义的治理思想,但在促进就业、为工人尤其是童工提供受教育等方面进行立法,乡绅和工商业公司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学增《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及其治理》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会,希望借此对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贷款,以缓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境。但是,贷款基本被处于乡村权力中心的士绅、地主、富农等截留,经办的金融机构也将贷款倾向于富裕群体。 ——摘编自曾耀荣《近代乡村社会的贫困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 材料三: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中两国在贫困救助上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主要特点和意义。(13分) 【答案】 (1)同:处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介入;注重提高被助者的脱贫能力。异:中国:侧重于农村、农民;注重金融手段;力量相对单一;乡绅群体起到阻碍作用。英国:侧重于城市、工人;注重法治手段;力量相对多元;乡绅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2)特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持续性强,不断发展完善;兼顾不同情况;借助科技手段。意义: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反思】本题融合了中外对比、“古今”对比,重点当然是当今的扶贫,将之大书特书。在对比的对象中,已经非常齐全了。对比之中,既是见到外国扶贫、近现代扶贫,也是在突出当今扶贫的进步性和优越性,进而又联系到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配资炒股中,脱贫攻坚的扶贫意义实在是很多,从类型上来说,政治、经济、思想或意识形态等等,从范围上来说,对中国、对世界。脱贫是个热点事件,熟悉一下题目考察方式和答案组织就可以。 发布于:湖南省 |